中式设计=堆积中国风元素吗?

1.为什么中国没有出名的汽车设计师?

2.为什么中国设计师设计不出一款漂亮的车?

3.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代表性的“中式设计”?

这三个问题伴随着中国汽车设计发展,被逐一攻克。

前两个问题,四五年前就被由中国设计师主导的像广汽、上汽等国产品牌攻克,而第三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老大难。中国从拥有第一辆轿车时就开始追求“中式设计“,从0开始,经过元素“型”上的累积,直到最近才解决“文化”上的突破。

“X式设计”填词游戏…….无论你填什么词,这都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比如“日式设计、美式设计、韩式设计”,“X式设计”是一个体系。目前在中国找出四五位世界级优秀设计师不难,让他们画出五张世界一流的草图也不难。但是,如果这5张图需要有明显区别于西方设计风格,而且需要有明显的中式设计元素,可就难了。

之前认识的一些国内设计师,不得不说他们的能力和国际一线品牌设计师差不多,甚至有些是在一线品牌功成名就后回国的。但是几个人的辉煌无法瞬间扭转“中国汽车设计起步晚”的事实,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习汽车设计,越来越多优秀设计师开始回国发展。

“中式设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种设计形式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积累和工业链的产生。文化积累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不缺的,毕竟有五千年的底蕴在,但是形成链条,并由此去影响其他设计行业就有点儿麻烦了。

比如,在美国Shelby元素可以出现在除了Mustang 之外的任何一款福特汽车上,甚至Shelby元素还影响了除了汽车行业之外的产品。日本受GTR、Supra等一代神车设计元素影响的周边产品也不在少数。反观国内呢?更多的还是汽车设计行业被其他行业带动或影响。

大家尝试“中式设计”的第一步是从“嵌入中国形象”开始的,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中国风”。

但是中国风等同于中式设计么?举个例子:像设计灵感来自“龙马”的法拉利458italia、到处龙图腾的牧马人Dragon特别版、法拉利599GTB陶瓷艺术典藏版、布加迪威龙Grand Sport L’Or Blanc陶瓷限量版。这些名车都采用了“中国风”设计,但是它们连中国车都不是,更代表不了“中式设计”了。

1958年,我国国产的第一辆小轿车,编号CA71,是红旗轿车的前身。这款车车身上就充满了中国熟悉的元素,车头有龙的立标,尾灯还采用了灯笼造型,但更多的还是元素的堆积。

1960年,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红旗CA72蜚声海外,被意大利国际著名造型大师平宁.法里纳誉为“东方艺术与汽车工业技术结合的典范”,并于1960年3月在德国来比锡博览会展出,“红旗”被编入《世界汽车年鉴》,成为世界名车。

1973年的红旗CA774轿车设计效果图的绘制水平并不低,而且整体设计都是自主完成。最终的试装车外观也和效果图相差无几。外形设计完全区别于CA71这种用已有车型加入中国元素。我们试想,如果这辆车量产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外形设计在1973年就开始摆脱抄袭,拥有自己的风格,那么“中式设计”的形成将会比现在早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但是很可惜CA774轿车没有最终量产。

吉利在2009年推出的跑车-中国龙。可能设计师认为前脸的怪异设计和车尾生硬的几何图案拼接和龙产生了某种关系吧。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中国汽车设计最早期走“中国风”设计路线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近几年,吉利的产品对于中国已有的形状搬运越来越自然了。比如借鉴如意和西湖断桥的形状以及苏州窗格花纹造型,看起来自然大气。这种设计把“中国风”玩儿的越来越熟练了,仍在型上下功夫。

中华H3是首次采用太极的理念设计的汽车,但是最终的呈现依然是以“弓”为设计元素的下格栅,配合“中”字格栅,依然是型的产物。

此前一位自主品牌设计师在宣讲会上说:“我非常讨厌形状的搬运,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形状,但是设计终究不是搬运,如果中国设计要在世界上有位置,必须要建立在传统汽车设计基础之上产生新的定义。”

什么是传统汽车设计基础?首先就是比例–“黄金比例”。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长度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整体长度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所以,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汽车车身的局部或整体比例充满了0.618这个数字”。

难道西方人已经把“汽车设计理论”完善到一种无缝可乘的程度了么?—NO!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汽车设计一直受西方主导,制约了中国设计创新能力,甚至导致“世界设计,中国制造”困局。中国五千年文化创造了很多“东方设计理念”只是这种设计理念没有应用到汽车设计之中。

其实,黄金比例只是“贵金属比例”之中的一种。熟悉设计的人都知道还有一种偏东方的比例—“白银比例”。东方人喜欢白银比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我们的建筑主要都是木质结构,当木材的圆形被切成能用的长方体木材时,圆木直径与方木界面的边长就构成了白银比例。

白银比例和黄金比例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人对五官以及发型的审美评判标准。白银比例比黄金比例更接近1:1,在很多形体的表达上就更靠近“沉稳、端庄、平衡”这类视觉效果。而黄金比例相比白银比例要更加“奔放、自由”一些。

在建筑设计中白银比例的运用也十分广泛,例如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福州华林寺大殿”的外形设计就运用了白银比例。大殿的四檐和内柱头上均施斗栱,用材尺寸31.5乘16cm,横断面比例为2:1。这是同时代实物中罕见的断面比例。斗栱的配置,只在前檐用了补间铺作,当心间2朵,两次间各1朵。大殿在构造和艺术处理上带有明显的特征,如柱子的上下卷杀做法,云形驼峰,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圆形断面的月梁,柱头方、罗汉方和撩檐方上镌刻团窠等。

除了中国之外,深受东方文化熏陶的日本也大量的采用了白银比例。比如日本天空树塔,观光层和整体高度的比例就恰好是白银比例1:1.414。还有日本的动漫人物哆啦A梦,和一些广告的排版设计也都是遵循着白银比例。

红旗在之前的发布会上提出了“尚·致·意”这样的品牌造型理念。在发布红旗E·境GT概念车时,又提出了设计逻辑三个关键词:风起、雅正和颂致。如果深入理解了品牌理念和设计逻辑之后,你会发现它和上文中我们提到白银比例善于表达的“沉稳、庄重、平衡”是相得益彰的。

大量白银比例的运用让红旗H9和目前市面上几款销量不错的红旗车外观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车头旗标、中网、侧面腰线、双色车身、尾灯;总体看起来要更加庄重。

除此之外,红旗H9的进气格栅更加突出,沿用了一些传统豪华车的车身姿态和比例。比如在第一次红旗Coupe发布时就提及到的车头前倾,车尾下滑前低后高的车身样式。

传统的豪华车除了前低后高之外会更多的考虑车身曲面的营造,主要目的是突出四轮的站立感,以及曲面的起伏层次。一辆成功的传统豪华车曲面看起来都会像运动员的肌肉一样,饱满并充满力量感。

这个不仅是汽车造型,也贯彻了西方的艺术史,从希腊的掷饼者大卫,一直是肌肉感的线条,这样的曲线有重量感侵略感。反观红旗H9的车身姿态,在传统的前低后高车身姿态之外还沿用了传承自红旗经典车型CA72、CA770独有的“旗”式车身设计。在传统豪华车设计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更多红旗独有的文化底蕴。车身曲面的呈现上,红旗也有别于传统豪华品牌,向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到关羽都不太有大块夸张的肌肉,红旗设计师追求的便是这种既轻盈又有速度的力量感。

除了一些大框大条的设计理念之外,一些形态的搬运和点缀也是最终形成“中式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笔。

红旗CA72、CA770独有的纵向尾灯,加上E·境GT的北斗七星形状相结合,形成了目前红旗H9的尾灯轮廓。贯穿灯带在中间位置微微凸起,而两边的纵向车灯内部有四个如同“小旗子”造型的灯带。我想不用多说,大家也都能猜到灯内造型的来源了吧。

类似的“小旗子”形状也出现在轮毂造型设计中。

内饰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红旗”,和中国建筑中“中轴线”的理论类似。

音箱饰板上若隐若现的山水,通过浓淡的调和营造出山峦叠嶂的层次感,致敬华夏千年的壮美山河以及国画中浓转淡的技法。

最后给大家对比一下,红旗H9和奥迪A6的外形设计。很明显的能够感受到“端庄,正气,制衡”。

对于中式设计,等待已久。从国内汽车没有设计,到借鉴国外设计,到中国风,再到中式设计,经历过很多非常优秀的设计师的努力。中式设计不是简单狭隘的地域文化概念,而是在保持东方本土文化基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世界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沟通性和共享性的国际设计语言。

而无论是红旗,还是广汽、上汽、长城,中国汽车设计已经越来越未来可期。

QCC514X蓝牙音频片上系统引入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

虽然以 AirPods 为代表的无线耳机已经提供了相对舒适的佩戴感受,但其在嘈杂环境中的降噪体验仍不尽如人意,此外不是所有用户都喜欢那种纯粹的开放式、或完全与环境声隔绝的降噪效果。 好消息是,得益于高通为 QCC514X 蓝牙音频片上系统引入的“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不久后的入耳式无线耳机或可带来媲美开放式耳机的智能降噪体验。

想要获得良好的降噪效果,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增强耳塞的密封性、其次是引入 ANC 算法,这也是许多用户从 AirPods 转投 AirPods Pro 的一个主要原因。

然而耳机的完全开放与高度密封,也会带来两难的局面。庆幸的是,高通即将为高端 QCC514X 超低功耗蓝牙音频片上系统带来了一项软件升级,就宣称可以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尽管这项“自适应主动降噪”功能与密封式耳机的配合效果更佳,但高通宣称它可与任何形式的耳机配合使用。芯片支持智能、动态地调节耳机的性能,从而带来更加一致的音频体验。

搭载今年 3 月发布的 QCC514X 芯片的耳机产品,有望于未来几个月内上市。不过最新的“自适应主动式降噪”(Adaptive ANC)功能,或许要等到 2021 年。

瞎子国和独眼王

带娃逛街,娃似乎对商场凳子椅子特别感兴趣,见椅子就要坐,几乎坐遍了商场的椅子。

他真的对椅子这么有兴趣? 也许, 也许未必。

因为在他那个身高,他看到的就是椅子。。。

高度决定眼光

一次我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轻爸爸推着手推车,坐着娃,对面来了汽车,爸爸若无其事,我的心一紧, 那个车灯有多亮。。。直照着娃。。。娃就那么扑愣愣的迎着车过去了。。。

还有个故事,说有个人觉得奇怪,家里的淋浴水温总是偏烫,直到有一天,他偶然蹲低了一点,发现水温刚刚好。。。

有一个专家,受邀去一个农场检查,那个农场的奶牛总是不产奶,气候/饲料/饲养都没问题。 

他看了一圈,让农场主把不远处一面红色的小旗子撤了。

世界重归平静。

角度很重要。

很多人学会了不对牛弹琴,但是对牛摇小红旗的人可不少。

“瞎子的国度,独眼当王”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师,总是无数次不停的穿梭变换在客户视角/技术视角/投产比视角。

改装车,走心又走肾

堵车的时候最想要的改装

 

曾有人问我,路上堵车是什么体验?我除了感叹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想不出其他体验了!但下面图片里的这位车主,一看就是懂生活的人。茶几配上绿植,在堵车的时候来一壶西湖龙井,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看路前车挤胎爆……这份雅兴,足以让我相信,养生无处不可!

每当你凝视多肉的时候,多肉也在凝视你!这亮绿的多肉,这精致的栅栏,于闹市中取静,于繁华中独藏风景,岁月静好,车速刚好!

现在的土豪大佬,在家里挖池塘养鱼已经满足不了他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来车里养虾吧,配上绿油油的水草——买一辆车,还你一个大自然。

上面的车主你出虾,我出刷羊肉,大家一起嘿嘿嘿……

来源于大自然的轻声细语,告别空调生硬的冷气,让微风轻抚你的发际线,撩起你心中的狂野。原生态纳米空气管道,您值得拥有!

从北京到西雅图,从上海到西藏,告别空间窘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SPA!移动式交互风景设计,欧式软装泳池框架,打造全球奢华体验!

你是不是曾苦恼车里空气浑浊?你是不是曾感叹坐在车上太压抑?来吧,是时候换一辆心仪的车了!四面采光,通风良好,空间利用率大,得房率……呃,得车率高,花小低层的价钱,也能享受高层一览无遗的开阔视野,您再也不用愁是否坐北朝南的方位了,全天候朝阳设计,追随太阳的脚步,做太阳的后裔!

蜂窝式排气管道设计,彰显身份的不凡。进可与导弹发射车争锋,退可于深山老林养蜂,可进可退,尽显王者风范!

 

祖传老中医,专治忘钥匙!

 

一次性口罩,怎么判断能不能继续用?

现在口罩紧缺,买不到,大家还只能用一次性口罩。戴一下,很多人还是放着等下又接着用了。

那么,怎么算一次呢?什么情况还能继续用,什么情况不能继续用?

好纠结

带着这个问题,小编进行了一小番了解。发现,小小口罩,竟是高科技!

首先,它不是像我脑中直观感觉:就是很好的纱布! 错!再好的纱布,像工厂防尘的那种,是防不住病毒的。

当时还想,老家很多服装加工厂,赶紧改生产口罩得了,真是无知啊!

这时候我了解到一个概念:疏水层。 简单实验现象就是,水倒在口罩里,是不会滴漏下去的。

所以,口罩不能水洗,破坏疏水层。也不能用酒精或消毒液,同样破坏疏水层。

疏水层为什么重要? 因为病毒在空气中的飞沫中,可以被这一层挡在外面。

其次,它采用的主材是叫熔喷布,这种“布”其实是一种化学材料,聚什么烯之类的(聚丙烯),就是一种化纤。如果放显微镜下看,它是纵横交错密密麻麻,间距都在微米级别,可以有效阻挡飞沫。

你说口罩是硬通货,那熔喷布就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了。带有这种生产背景的上市公司股价都在涨。

那么,立马联想到能阻挡PM2.5的高级滤芯材料行不行呢?不行,还差好几条街。PM2.5的直径是2.5微米,而气溶胶直径是0.1微米,小瘦子过大门,轻轻松松穿过去。

那怎么办,怎么做到的?引起我兴趣的关键来了,这个材料里还有一种参杂或工艺,叫“驻极”,简单说就是让它带有并保持静电。小小口罩竟然和“电”有关,那不是和我专业有关了。

1976年J·Van Turnhout等人利用切割成小条状的聚丙烯薄膜,将这种带电小条加工折皱状态形成驻极体纤维,做成过滤材料。目前的驻极方法主要有静电纺丝法、电晕放电法、摩擦起电法、热极化法、低能电子束轰击法等。

为什么要让它带电? 因为静电有一种吸附作用,直观现象就是靠近头发碎纸屑等会被吸过去。因为这种力,会使气溶胶被吸住,过不去了。

Amazing!

好了,一次性口罩,叫一次性,是因为它不能正常直觉常规水洗。同时它良好的阻挡性能使的它成为病毒的良好附着地。所以用过一次之后,就要当做污染物处理。

怎么处理呢,直接扔掉最简单,但是没有那么口罩啊,买不到领不到怎么办。

首先,最好是收纳到密闭容器中,防止其表面附着的病毒扩散,二次污染。

其次,进行60度30分钟消毒。要注意,温度不能高,高了破坏口罩基础材料,不能低,低了无消毒效果。

央视记者采访了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实验了放在60的水里是可以的,晾干后没坏。说明不能水洗也不绝对,是不能随便洗、不能搓揉。只是浸放在水里是可以的。不过还要控制水温和晾干,费时费力。

我个人还是不推荐这种方法,掌握不当要么没有效果要么破坏口罩。微波炉也不行,不易掌握温度,且对无机极性材料有问题。

有人说用电吹风呢?适当距离,温度不要过高,可以,但是感觉会把病毒吹散到空气中。所以呢,你需要带着一个口罩吹口罩(最好还要带手套,没有手套可以用保鲜袋)! 满满的画面感:


(太阳能手电筒)

病毒吹到家里空气中不好,还是放到户外太阳晒吧。

最后,怎么检验呢,划重点:1,滴几滴水,观察口罩不漏水; 2,靠近头发或纸屑,观察到有吸附力。 则说明还可以再用用。

注意,仅限于大家日常轻度使用, 如果是医院或疫区环境,则必须严格丢弃,或用专用设备存放消毒。

我们在想做一个家用消毒装置,有兴趣的朋友欢迎预约免费样品或一起设计制作。

有同学说,2020以后人类生存基本要这样:

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就等着夏天来到,看看谁更怕热。

口罩全自动生产线上其它一些辅助性的工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超声波焊接,把多层材料、定型架、挂绳等压在一起。其原材料也是供不应求,本来供应其它行业的都纷纷改为供应口罩生产了。

当然,合格的口罩涉及到很多国际卫生标准,包括生产环境(无尘)、作业人员等等都有讲究,除了挡住病毒,还要有足够好的透气性,不然病毒是挡住,人呼吸也费劲。

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联系我们深入探讨!

电子鼓方案定制产品开发

电子鼓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玩的东西,敲敲打打特别带劲。
华强北电子市场有很多这类产品,市场火爆。
这里这款特色是可以和手机连,把手机投到电视或者大屏投影上,增加和孩子亲子互动。
目前有进一步开发手机教程的需求,有量产需求、资金需求。
低成本,高利润,欢迎伙伴们来合作。联系我们

戴森风扇空气净化扇拆解

Dyson的空气净化扇是典型的1+1>2

直切重点解释一下“1”、“1”、“1+1”到底是怎么回事

“1”风扇

戴森的无叶风扇之前很多人也解释过,并非“无叶”

而是扇叶变小,存在于机器底部,有点类似于常见的干手机

简单说原理就是,底部的电机带动叶轮高速旋转产生的风,沿着上部的环形结构边缘的1.3毫米缝隙出来,这里面涉及到戴森的核心技术就“气流倍增”

气流倍增:

很多看不懂气流怎么就倍增,如果说风量倍增是不是就好理解点

气流倍增实际利用的是“康达效应”

流体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当流体与它流过的物体表面之间存在表面摩擦时(也可以说是流体粘性),只要曲率不大,流体会顺着物体表面流动

如图,风从1.3毫米的缝隙中出来沿着凸出的表面流动,而由于空气紧贴着环形的表面,所以贴近一侧的压强接近0

而另一侧,也就是环形中空位置的空气,就会在在气压和风速的作用下沿风向移动,风量增加接近15倍

飞机起风时升力的产生就是这个原理

而且戴森的风扇吹出的风是连续的,相比于有叶风扇,皮肤感受更舒服

“1”净化器

这跟普通空气净化器的原理没什么区别,风机+滤网的结构

戴森的电机技术业内公认的NO1

得益于电机的优势,戴森风扇底部的涡轮设计,能保证风压足够的同时减少噪音

为什么采用涡轮增压呢?

净化器的电机一般分为轴流式、涡轮式两种

轴流就是跟普通风扇原理类似,风从一侧进另一侧出,而涡轮出来的风跟进风方向垂直

轴流式风压小,但是风量大,涡轮式风压大,风量小

因为进风口有滤网的阻碍,所以只有足够大的风压才能更方便穿过,速度越快穿透力越强就是这道理

从净化器角度来看,戴森结构设计属于最LOW的一种,所以宣传上从来不会侧重这一点

何为“1+1>2”?

记得前文说过轴流式的风机风量更大,可戴森为什么不用呢?

滤网的阻隔会影响风速和风量,戴森为什么要加这个功能?

我认为是基于这几点考虑:

1、 阻灰:

虽然扇叶在底部但是扇叶粘灰尘的问题不能避免

用过这种有叶风扇的都知道,扇叶粘灰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只有拆了擦或者洗

但是戴森的扇叶在里面不方便拆,所以加一个滤网保证进入的空气没有灰尘,扇叶和电机不进灰保证机器稳定运行

2、 减小噪音:

风扇运行为什么会有声音呢?

这涉及到一个不能避免的物料现象——边缘音

空气在吹过物体边缘缝隙的时候会振动发声,类似平时吹口哨的原理

风量越大,噪音也就越大,风速越快,音调越高越刺耳

所以为了保证风扇噪音小,风量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区间,显然戴森那让同行眼红的小电机作为轴流式确实有些屈才,涡轮配合净化装置简直是天作之合

风扇+净化器

既增加产品功能,也让净化器有了实际意义,同时减小风量增加了风压也适用于净化器,戴森爷爷要给研发人员发个大鸡腿

那是不是说戴森的风扇就是完美的呢?

当然不是,戴森的结构设计,进风-过滤-出风,风道长而且转弯较多

进风出风都是小缝隙,所以就像前文说的边缘音避免不了

噪音问题严重,实际用过的人应该有这种体验,原因就在这

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不小,幸亏电机足够腻害,不然这就成了噪音发生器了

回头看戴森的风扇好不好?

好也不好,这是人类技术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不好在于这是一个为了科技而科技的产品,产品诞生注定是个好产品,但是为了科技放弃用户体验和昂贵的价格也不好,科技是服务人类,不是为了科技去实现一个个幻想

如果真的要把它当成空气净化器,还是算了吧,当个风扇还是挺好的,但是这也太贵了

这颜值,要不是考虑我这点工资,我也买一台摆在那,来个客人多有面子